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如今,新媒体传播技术急速发展,无论是传播话语、媒体格局,还是舆论生态与受众心理都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如何在新形势下、新话语场中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力,形成网上网下的同心圆,打造一个开放、包容、立体、多元的社会舆论场,是媒体面临的新课题。
提高专业水准
今年8月,一家新闻平台发布《对不起,我们打脸了!关于艾滋病疫苗的误读,今天必须说清!》一文,向读者公开致歉,引发热议。原来,其推送的一篇稿件《强生宣布HIV疫苗临床试验结果:志愿者100%产生抗体》,被读者解读为“艾滋病疫苗真的要来了”。经业内专家分析后发现,该文存在诸多理解偏差,是一次“媒体的误导和公众的误读”。
近年来,舆论场上频现类似健康养生谣言的新闻反转事件。其原因在于对这类新闻的准确判断需要充分的信息量和一定的专业背景,而公众习惯的以生活常识、经验做想当然推断的方式有时候是失效的。同时,很多媒体人在把关时,也忽视了其中隐藏的不合科学逻辑之处。
针对网络上健康知识信息五花八门、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前不久,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加强健康教育信息服务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医疗卫生机构要主动提供健康教育信息服务,针对公众关注或急需解决的热点、重点问题要及时进行解读或回应。
如何提高舆论场上专业信息供给水平?专家表示,在专业性非常强、公众判断困难的重要议题上,强化具有共同专业信仰、共同专业思维以及共同职业伦理的专业共同体很有必要。
中科院微生物所前所长黄力提出,科学共同体应在敏感话题及科技界重大问题上及时发声,引导公众科学理性讨论。“针对具有时效性的重大科技事件,科学共同体有责任及时启动专题分析,形成观点立场,发布权威见解。同时,针对政府、社会关注的重大科技发展及科技伦理问题,如干细胞研究、PX项目(对二甲苯化工项目)建设等,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研讨,形成调查报告,作为政策建议提供给政府相关部门,并向社会权威发布。”
共建共治共享
近年来,一些社会突发事件接连登上热搜榜,网民意见在微博、微信、头条号等平台上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貌。
同样的舆情,为何网民的反应截然不同?专家表示,随着网络技术新应用的繁荣,新媒体快速发展,多种多样的新兴媒介层出不穷。有人的地方就会有“舆论”,有声音的空间就是“舆论场”。对同一件事发出不同声音是很正常的。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侯锷认为,舆论场是一个空间域概念,由代表社会不同利益阶层的多元意见组成,是公共意见可以交互辩论的场域空间。
“当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政府需要倾听更为广泛的意见,通过互动和沟通来完善现实社会治理的机制。积极的态度、正确的姿态、有效的作为,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舆论,并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侯锷说。
政务新媒体学院专家徐剑箫认为,多方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其有效载体之一是政务新媒体。新媒体上的开放性讨论能切实推动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形成多方谋划、广泛参与、共同享有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促进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建设。因此,政务新媒体要学会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服务于社会治理模式转变。
新媒体新融合
说唱《四个全面》《word两会我做主》,微电影《红色气质》、动漫视频《“十三五”规划出炉记》《政协新闻发布会VR实况》《让老外震惊的9项中国制造!MadeInChina!》……近年来,一大批有影响、正能量的融媒体产品竞相涌现,其中不少产品的累计观看量突破上亿人次。
据统计,中国移动新闻用户已超过5亿,占网民总数的70%以上。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媒体的发展,极大改变了新闻传播和新闻生产方式,也深刻改变着媒体格局与舆论生态。面对冲击和挑战,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成为提高舆论引导力的重要措施。
“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研究员黄楚新提出3点建议:首先,媒体要转变理念和思维,在思想上提高对新媒体地位的重视,主动地建设、运营和融合好新媒体。其次,媒体要树立正确的新闻专业理念和产品策划、运营理念。最后,有关部门要推动建立、完善媒体融合评估体系和新媒体监管制度。
更多资讯关注巨推传媒:http://www.jutui360.com/list-8/ 联系电话:400-606-5558 qq/微信:shijianyingxiao8